<

归宿——不失其位是为“隐”

发布于 2016-8-11 11:54:06

 

      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最有名的景色莫过于梅园赏梅。200多棵梅树,开时满山遍野,谢时则回归“水木清华”。

      梅园深藏于清华校园西南区十八尖山之麓,背山面水,遥望北京,居高临下,又几乎与世隔绝。我去的时候正值十月,没有梅花,只有清爽的山风。梅园很大,沿着翠柏林立,庄严肃穆的笔直山路走到山顶,才能看见梅林。200多株梅花环绕山顶,清华永远的校长——梅贻琦就安葬于此。梅校长有两座墓碑,一座正面镌刻蒋介石题赠的挽额“勋昭作育”,背面是“褒扬令”;另一座正面是罗家伦题写的“梅校长贻琦博士之墓”,背面是蒋梦麟题撰的碑文。墓的两侧建有“梅亭”和“月涵亭”,内有其弟梅贻宝为其撰写的挽辞。

      梅贻琦,字月涵,清华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。他个性沉静,寡言,遇事沉稳、谨慎。他的学生曾作打油诗调侃他:“大概或者也许是,不过我们不敢说,可是学校总认为,恐怕仿佛不见得。”叶公超却用“慢、稳、刚”三个字形容他。在我看来,梅贻琦是绝世高人,深藏不漏,无论应对何事,都可万无一失。时当旷古的战乱世代,且又是王权堕隳之秋,梅贻琦仍能保全清华学子于海内,又只身一人秘密保护庚子基金辗转各地,并最后选定台湾新竹,复建清华学府。梅贻琦在任23年,看似木讷无趣、碌碌无为,实则忍辱负重,顾全大局,他没有让庚子基金落入不仁之手、更维护了百年清华的学术自由,无愧为“清华永远的校长”。

      梅贻琦的一生,可以用一个“隐”字来形容,不失其位是为“隐”。安葬在新竹校园的“十八尖山”是梅贻琦生前自己选定的归宿,这样在过世之后仍然能日夜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。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——保护这所大学。

      梅贻琦(1889.12.29-1962.5.19),字月涵,祖籍江苏武进,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,后于天津落籍,为梅曾臣长子。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,1914年,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。历任清华学校教员、物理系教授、教务长等职,1931-1948年,任清华大学校长。1955年,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。

      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,奠定了清华的校格,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。期间,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,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。他与叶企孙、潘光旦、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。

      1962年5月19日,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。他逝世后,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,取名为“梅园”,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,曰“梅林”。